广电帮帮团:架起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

来源:  |   时间:2024-12-26  |   浏览次数:

12月25日,平顶山广播电视台《广电帮帮团》第20期节目《心太烦!阳台质保维修近1年未完工》(上)报道一经推出,就引起了政府管理部门、广大市民和平顶山昌建荣邦置业有限公司的广泛关注,这为业主孔女士和平顶山昌建荣邦置业有限公司的顺畅有效沟通,达成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
  2024年9月10日,平顶山广播电视台在《党风政风热线》直播节目的基础上推出了《广电帮帮团》栏目。该栏目以倾听民声、为民发声为原则,以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为导向,以“一帮到底,一追到底”为方法,将党委政府“为民”“利民”“惠民”举措落到实处。截止目前,《广电帮帮团》栏目成功解决了一批百姓反映的问题,成为一座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。

22.jpg

  倾听民声  传递温暖

  《广电帮帮团》作为《党风政风热线》直播节目的延伸,对节目中群众反映强烈的、当场不能作出处理结果的问题,媒体跟踪报道,督促解决;与市政府服务便民热线12345紧密联动,致力于实时捕捉民生问题;通过多元化的传播渠道,如短视频、广播和图文等,广泛公布求助热线,拓宽倾听民声的渠道。该栏目组每天接听多个求助电话,研判问题线索,形成报道方案,安排记者深入群众采访报道、追踪解决。

  从《“广电帮帮团”首次“出征”帮助农民要回20万元土地租赁款》,到《地下室积水一年多广电帮帮团来帮忙》,再到《姚电大道两小区雨水倒灌问题有望解决》,栏目始终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指导,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,强化“我在现场”的情感,寻找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“共情”和“共鸣”。

  在搜集问题线索和挖掘素材的过程中,《广电帮帮团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所有新闻报道都紧密围绕着百姓的急难愁盼,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。开播之初,《广电帮帮团》每天接到的求助电话不超过5个,而现在平均每天接到的求助电话超过10个,栏目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正在稳步提升。
  跟踪问题  追出结果

  《广电帮帮团》不满足于客观报道,而是将每一期报道都当做解决群众难题的一环,“一帮到底,一追到底”成为栏目最大的亮色。从开播至今的20期节目均为群众所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。

  11月7日,《广电帮帮团》推出《程家沟自然村:到村外拉水吃的难题解决了!》报道。栏目组接到问题线索的时间在9月中旬,之后,记者4次到程家沟自然村、宝丰县水利局、闹店镇政府和相关部门采访,核实问题原因、追问责任落实和项目进度,最终多方合力解决了32户村民吃水难题。时间虽长,奔波虽累,但记者“一帮到底,一追到底”的毅力没有消退。

  10月11日和31日,《广电帮帮团》推出《14岁孩子卡游花费五千多,能否退回?》上下两集报道。一名中学生国庆期间在卡游经营店4个小时多次购买花费5000多元,《广电帮帮团》在采访调解中不仅明确了未成年人大额消费店商没有制止的过失,也指出了家长监管不到位的责任。初步调解的结果是,店商愿意退款20%,而家长坚持全额退款。《广电帮帮团》在推出第一篇报道后,继续寻求律师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和支持,双方于10月28日就退款数额达成一致。问题虽尖锐,言语虽激烈,但记者“一帮到底,一追到底”的热情没有减少。

  融媒传播  凝聚合力
  融媒体时代,广播电视帮办节目重塑传播力、引导力、影响力、公信力,就要实现全媒体传播。《广电帮帮团》开播之初就把传播载体定位于平顶山广播电视台各融媒平台,包括平顶山广播电视台官网、鹰城新闻APP、微信公众号、抖音号等。每期节目严格限定在3分钟左右,以适应手机端受众“碎片化’的收看特点。融媒传播让《广电帮帮团》的生命力更加旺盛,播出的每期节目全媒体阅读量都在50万以上,点赞量、评论量超过1万。其中《14岁孩子卡游花费五千多,能否退回?(上)》,视频发布后仅一个小时阅读量就飙升到200万,点赞量、评论量达5万。


88.jpg

  反映社情民意,推动问题解决,是党媒的核心职责,同时也是将新闻报道建立在群众的实际需求之上,提升党媒引导力的核心途径。《广电帮帮团》以其实际行动,成为了党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,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,也提升了党媒的引导力和公信力。栏目的成功,是党媒服务群众、贴近群众的生动实践,也是媒体融合传播的积极探索。  


编辑: 记者: 通讯员: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好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