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内容 :
高位嫁接传统产业、抢滩占先新兴产业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……曾辉煌过的平顶山工业正在重塑辉煌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市新型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,产业结构更合理,产业链条更完整,产业整体实力、质量效益以及创新力、竞争力、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,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子越走越自信。
“壮大新动能、奋进百强市”,平顶山工业披坚执锐、一往无前,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正奋力赶超。
《喜迎二十大工业谱新篇》专栏今天播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系列报道之一《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超越采矿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》。
从2012年至2021年,我市工业增加值由744.12亿元增加到1015.67亿元。以不变价计算,年均增长5.5%。
今年上半年,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78.67亿元,累计增长6.5%,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增长7.2%,居全省第4位,增速分别高于全国、全省3.8个和1.8个百分点。
强劲增长的工业,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为稳定和支撑全市经济发展较好地起到了“顶梁柱”“压舱石”和“定盘星”作用。
作为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的第一个特大型煤炭基地,平顶山在新中国工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。
但作为能源资源城市,我市产业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面临诸多突出问题,产业结构偏煤偏重,多处在产业链前端与价值链低端;新兴产业规模偏小,多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,尚未形成规模效应;企业创新能力不强,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……
2012年,注定要成为平顶山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。
2012年之前的10年,被誉为中国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“黄金十年”;2012年之后的几年,随着煤炭价格持续下滑,我市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变得举步维艰,经济就像坐了滑梯,一度跌入谷底,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在全省排名倒数。
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市坚决摆脱资源依赖和路径惯性,坚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,突出“项目为王”,持续推动制造业质量水平整体跃升。
尼龙又称锦纶,主导产品包括尼龙66和尼龙6,是制造纤维的原料。其中,尼龙6民用丝主要供应下游织造企业,是生产高端服饰、特种功能性服饰、家纺装饰面料等织物的主要纤维,市场潜力巨大。
目前,我市已打通全球最完整的“煤制氢气-己二酸-尼龙66切片-工业丝-帘子布”煤基尼龙66产业链,尼龙66工业丝、帘子布产能世界第一,尼龙66盐、工程塑料产能亚洲第一。
在此基础上,我市又积极布局了一条“己内酰胺-尼龙切片-纺丝-织造-印染-服装”煤基尼龙6产业链。
2020年3月,河南神马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尼龙6下游配套10万吨民用丝项目投产,不仅结束了我省没有尼龙6民用丝产品的历史,而且填补了我市煤基尼龙6产业链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。
目前,我市正在规划建设2万吨印染、20万吨织布等尼龙6产业下游纺织服装集群配套项目。项目建成后将满足中原城市群乃至国内外对于高档锦纶面料的需求,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。
尼龙66产业链偏重工业,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辆轮胎、安全气囊、飞机轮胎、舰船缆绳以及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。
尼龙6产业链偏重民用,产品广泛应用于服装、鞋帽、箱包、包带、雨具、健康运动产品等领域。
尼龙66和尼龙6双链共舞,为中国尼龙城集群链式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空间。
我市将中国尼龙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,坚持省市联手、政企联动,创新实施“三五三”政企合作模式,围绕“大尼龙、全产业链、国际化、创新引领”四大战略开展系统攻坚,中国尼龙城建设持续保持奋进的态势、跨越的趋势。
目前,中国尼龙城已入驻企业百余家、产能突破200万吨,今年营业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,到2025年将形成2000亿级尼龙新材料产业集群。
以尼龙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“一主两优四新多支撑”先进制造业体系正在我市加快构建,尼龙新材料1个2000亿级、电气装备和特钢不锈钢两个500亿级和多个超百亿级的“雁阵式”制造业产业集群呼之欲出。
全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6家,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就有807家。平高集团、神马实业等7家企业被列入省首批制造业头雁企业名单。
全市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,已超越采矿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。
2021年,全市制造业实现增加值553.64亿元,占全部工业的54.5%。今年上半年,我市制造业增加值335.71亿元,增长9.4%,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长12.2%,快于规上工业5.0个百分点,贡献率为90.4%,拉动全市工业增长6.5个百分点。
在人们眼中,平顶山已不仅仅是一座“煤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