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丨脱贫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增强
草莓趴在地上探头探脑,咬一口甜中带香,中牟县姚家镇罗宋村王新朝过上了“莓”好生活;一根网线将村里的“土特产”光山十宝销往全国各地;建在山间的“云端西顶”民宿小院“圈粉”八方来客……
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年间,我省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巩固,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收入增速,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牢了基础。
稳固脱贫基础
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
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我省下大力气稳固脱贫基础,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。
筑牢防贫坝,精准防返贫。不久前,封丘县留光镇于林村村民杨昌昌的女儿生了大病,县智慧防贫信息管理平台及时预警上报,把他从返贫线上拉回,“孩子生病花光了积蓄。正发愁时,镇村干部主动来到俺家,不仅报销了医药费,还给俺媳妇安排了工作,日子总算缓过来了。”
我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,对脱贫户、低保户、收入下降明显户、务工不稳定户等群体重点核查,做到户户过筛子。
帮扶不断档,防止因灾致贫。“这两年脱了贫,没想到赶上水灾,多亏了政府给的耕地补偿款和生活补助金。村里根据政策,又给俺家申请了公益岗位,让俺当上了小麦保险协管员。”尽管遭了灾,浚县老乡王国玉的日子一天天在变好。我省全力以赴推进灾后重建,110个集中安置住房项目已于去年11月中旬全部建成、分房交钥匙。
截至去年年底,全省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10.1万户32.4万人。
发展特色产业
推动脱贫产业提档升级
周末,王新朝的草莓大棚迎来了一批采摘游客,“从春节到现在就没闲过,还有很多人大老远开着车从外地过来采摘。”
王新朝的草莓受宠也有秘诀。为了增加草莓的香甜度,他加大了氮肥和钾肥的使用量,杜绝使用农药和添加剂,选择了国外的极早熟草莓品种,比普通早熟品种提前半个月左右上市。
如今,大棚草莓已经成为罗宋村的支柱产业。全村1500多个草莓大棚,每个草莓大棚年平均收入4万元以上。特色种植帮助罗宋村打造成中原草莓第一村,农村电商则激活乡村振兴新潜能。
相比于粮食等大宗货物易于运输储存,鲜食水果要快速发展必须得益于农村电商快递物流体系的完善。“我家的葡萄提前半个月就通过电商平台订出去了,价格还不错。”偃师区缑氏镇唐僧寺村村民戴旭峰说,现在他的葡萄通过网络卖到了北京、上海等地,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。
过去,戴旭峰家的葡萄销售主要靠经销商地头收购,产品好却卖不到好价钱。如今伴随生鲜电商的兴起,偃师区与京东物流达成合作,全程冷链运输,易损的葡萄搭乘电商快车销往全国各地。
我省持续开展田园增收、养殖富民、乡村旅游、电商流通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,打造“一县一业”“一镇一特”“一村一品”。53个脱贫县都形成了2—3个优势突出、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主导产业,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换挡升级,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达58.67%。
强化就业帮扶
农民找活更有含金量
这几天,兰考县人社局组织的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母婴护理培训班场场爆满。兰考县红庙镇孔庄村村民宋红敏参加了母婴培训班:“等拿了育婴师证,我就去县城做月嫂。”
以推进“人人持证、技能河南”建设为抓手,我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,加强“雨露计划”培训。截至去年年底,培训脱贫劳动力15.61万人,完成持证9.9万人,促进了技能就业、技能增收。
着力推动稳岗就业。我省采取“点对点”对接、有组织有计划统一送达、发放交通补贴等方式,支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优先外出务工。对走不出去或弱劳动能力的,采取当地企业和帮扶车间吸纳、公益岗位和以工代赈安置等方式,帮助就近就地就业。截至去年11月,全省脱贫人口、监测对象务工就业232.22万人,完成年度任务的113.04%。
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,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重要部署。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今年我省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巩固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,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,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上贡献更多力量。
据悉,此次签约银团由国家开发银行作为牵头行,联合进出口银行、工商银行、农业银行、中国银行、建设银行、交通银行、邮储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共同组建。
“这是我省铁路项目融资的一次重要探索实践,将为后续河南重大铁路项目建设提供可复制、可借鉴、可推广的融资模式。”河南铁建投集团党委主要领导表示,希望各方以此次签约为契机,在重点项目融资、创新型金融、站城开发等领域深入合作,打造银企合作新标杆,共同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展现新作为、作出新贡献。
发展为要,构筑金融“朋友圈”
铁路建设投资大、回收周期长,“找钱”一直是个难题。
“平漯周高铁项目需要的资本金,就占总投资的一半。”河南铁建投集团高铁公司总会计师郭俊松说。
为探寻铁路建设“金”钥匙,河南铁建投集团充分发挥国内AAA、国际穆迪A2信用评级优势,聚焦金融服务、资本运作、产业投资三大方向,积极构筑金融“朋友圈”,打造千亿资金池,发挥300亿元铁路产业基金引领带动作用,用足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。
在各地都在“争抢”份额之际,河南上下同心、共同努力,用不到一周时间,平漯周高铁项目成功获批93.5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,跑出了政策落地加速度。
政策性银行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提供有力资金支持,为项目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。
“国家开发银行始终把铁路作为重点支持领域,将持续提供全方位的融资和融智服务,同时与各金融同业紧密合作,齐心协力为高铁等项目建设做好服务保障。”签约仪式上,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有关领导表示。
项目为王,推进铁路拓展成网
高铁承载着亿万中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。
为加快铁路建设,巩固和提升河南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,2009年6月28日,河南铁建投集团的前身——河南铁路投资有限公司揭牌成立。
彼时,河南省铁路建设既处于重要机遇期,又面临严峻挑战。全国掀起新一轮铁路建设高潮,一旦错失发展良机,有可能削弱河南交通区位优势,给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造成影响。
一经成立,河南铁投公司就担负起全省铁路投资建设的重大使命,公司与省有关部门人员连续数月扎根北京,全力推动河南省“米”字形高铁战略设想落地和铁路建设前期工作顺利进行。
从2010年2月郑西高铁正式投用,到2022年6月济郑高铁濮郑段建成通车,河南在全国率先落成“米”字形高铁,不仅带来时空与观念的巨变,更意味着交通枢纽优势的再造、经济版图的重塑。
如今,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,河南铁建投集团除履行铁路建设投融资主体职能外,还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铁路投融资经营机制,不断拓展巩固“米”字形高铁网络枢纽优势,推进河南铁路拓展成网,打造高铁经济新高地,提升河南核心竞争力。
“‘十四五’时期是河南铁路再起新高峰的黄金机遇期,河南铁建投集团将坚定落实省委、省政府战略部署,聚焦‘主战场’,力争在‘十四五’期间,完成铁路等相关投资3000亿元,高铁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,确保平漯周高铁、南信合高铁、呼南高铁焦洛平段等项目早建成、早见效、早服务人民。”河南铁建投集团党委主要领导说。